English

走了这么久,你变了没有

2000-11-15 来源:中华读书报 ——回眸世纪之交的书业盛会 我有话说

盛会已过,书香犹存。世纪之交的第十一届书市于10月底在宁闭幕,然而它的意义与影响远不止短短10天中可统计的交易额与订货单的多少。

全国书市的订货功能退化迹象早已不言而喻,即便是以订货为主旨的图书展销会、订货会也开始“日薄西山”。一些代表团、出版社亮相书市,甚至只是以形象虚示为主,赚赚“吆喝”而已,收到的订单甚至不敷参会费用,少数代表团甚至干脆以“旅游团 的身份出现在书市上。并且,近年来各种地方办的图书订货会的不断涌现及各家出版社电子化、网络化意识的加强,使全国书市的订货功能更是趋于分解和消弥,历届书市的订货总码洋的堆砌多少有些“水份”和“官方色彩”。在金秋时节开张的第十一届全国书市,恰恰“生不逢时”地出现在次年全国各地春季图书订货会前夕,而每年春季图书订货会是新书纷纷“亮相”的最佳时机,书店自然也不敢冒风险在全国书市订货上“吃得太饱”。可是,在这种情况下,本届书市的召开却赢得了业内人士的认可和赞同。

与会者对本届书市的组织工作尤其看好。云南人民出版社发行中心经理项万和认为,南京全国书市是他连续参加的6届书市中最为成功的一次。这次书市的图书零售及集团购买工作,早在书市开始之前就被作为工作重点,并收到了预期效果。很多出版社不看好零售,担心成本高、发行不好而不愿参加。实际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云南人民出版社包了10个展架,85%的图书全部销完。

上海出版集团发行中心副总经理高骥说,南京书市这次重点抓了零售,通过集团购买,新书直接进入全国各地的书店。各新华书店对书市高度重视,去各地采购货源,同时把当地图书馆等集团力量集中起来,组织工作落实得好,书市还没开幕,就有500万元的购书款入帐。上海出版发行集团的书架半天时间倒空了2/3。

本届书市总结了“八大刷新”、“八大突破”,包括刷新了参展规模、订货摊位、订货码洋、零售总额以及参展读者的书市纪录等。同时,本届书市突破了单一的运作模式,形成了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的有效机制;突破了单一的交易模式,形成了以图书、期刊为主体,兼及电子网络产品和文化用品的多样化贸易格局;突破了单一的图书贸易模式,促成了传统图书贸易与现代高科技的有机结合,本届全国书市实现统一的计算机管理,开通了全国书市网站,及时公布书市成交信息……

江苏省新华书店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金国华分析了本届书市的成功原因:第一,政府的大力度介入是书市成功的关键之一。本届书市组委会,由江苏省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全省30多个厅局主要领导为成员,有关部门多次现场办公,尽可能解决书市遇到的所有问题。如为了方便书市期间突然增多的7万多部移动电话的打进打出,电信部门专门增加了展览中心地区的光缆宽带。为了让读者顺利到达书市,公交部门专门开通了从高校区到展览中心的4条线路。组委会到各省市进行调研,听取意见,吸取以往书市的经验制定方案,自3月份就进入准备状态。第二,参展场地有很大优势,国展中心的硬件设施在全国是一流的,投资超10亿,配备的电脑网络在国内屈指可数。第三,书市工作人员全力以赴,书市期间投入2000多工作人员,警力上千人。书市期间宣传场面比较大,但开幕前一天晚上的8级大风将会场上30多个气球吹炸,拱门被撕坏2个。录制广告的人员在次日凌晨5点到场,在开幕式前的3个小时内恢复所有的广告布置。在分会场活动中,很多组织人员过家门而不入,嗓子都喊哑了。为此,省新华书店医务室的人员为工作人员准备了金嗓子喉宝。第四,整个江苏本身文化底蕴丰厚,光大学生有30万,图书购买力强,对书市起到重要作用。尽管书市前两天天气不好,购书人仍络绎不绝。第五,与各方面支持有关,本届书市的各项“突破”创历届书市之最,与各参展单位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订货码洋仍然是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据悉,除京版图书外,作为东道主的江苏发行集团是本届书市订货码洋最高的,为6387万,比去年增长121%。书市之前,组委会预测主会场零售可到1000万码洋,结果为1602万。这是历届书市销售码洋最高的一次。本届书市同时也是各种活动最多的一次,促销最力的一次。本届书市首创的馆日活动取得了极好的效果,百名小记者访书市,百名小画家画读书,百名小学生手工劳动操作表演,为营造气氛起到很好的作用。据悉,书市共组织各种签名售书121场,签售图书4.268万册,近80万码洋。这些还不包括各种形式的讲座、研讨会及馆日活动。这些活动对销售无不起着积极作用,其影响远远超过单一的签名售书。金国华说,主要是由于书市准备了充足的图书书源,共有3000多万码洋图书,新书100%上架,并且前期宣传到位,把书市办成了“江苏的文化秋游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本届书市同样有值得推敲的地方。江苏少儿出版社社长赵新华说,书市频繁、间隔时间近,8月份刚刚参加成都的全国少儿图书订货会,10月又马上参加全国书市,这样在书市上的订单显然不会很突出。他认为目前书市面临着几点问题:一是选题雷同太多。只要出一本畅销书,其他出版社会闻风而动,一窝蜂全跟着出版,跟风严重。据统计,仅一本《孙悟空美术动画片》,改头换面出版的就有200多个品种,令书店无所适从,不知该订谁的货;二是图书发行渠道不畅,过去很少有二渠道,近几年新华书店成立发行集团,人为地分割市场,使图书发行不畅,难以拓展到外地;三,原来有教材教辅在经济上给予支撑,减负后支撑不存在了,出版社出书必须考虑到成本、发行量以及是否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赵新华说,存在的这些问题同时带来新的挑战。出版社当务之急是避开雷同的选题,提高效益,拓展发行渠道。各家出版社应对内加强改革,拓宽选题,对外拓宽市场,必须联合起来把自我保护的市场冲垮,形成广泛的图书交流市场。

项万和认为书市选择的时机显得不太“逢时”。年底是清仓结算的时候,即使书店订了货,也可能等到明年再发货,所以选择什么时间也应顺应市场规律,如果年初开效果会更好;其次是选题,图书界没有新的热点吸引读者;第三是时间短。四五天的时间,订货单位没有充足的时间选择书,只是凭感觉填数。另外,书市实际上就是出版社表演的大舞台。很多出版社花钱展示形象,如果从经济角度上讲很不划算,订货是看书,跟展区布置没什么关系。当然出版社是为了展示形象,单就这一点来说,未免显得奢侈。

尽管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或不足,每一届书市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书市由传统的订货会演绎而来,内涵不断丰富,已不能单纯地视作订货。在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在还没有找到更合适的替代之前,所有的存在都是合理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